使用手机的时候,我们时常会听到“冷屏”和“暖屏”的说法;在拍摄照片的时候,我们也时常会听到说这张照片“偏冷”或是“偏暖”,这冷暖说的就是色温。基于这常见的生活现象,我们来谈谈色彩管理学中的一项色彩知识---色温和白平衡。
到底什么是色温( ColorTemperature)呢?
人眼看到的自然光是由7种颜色的光谱叠加而成的,叠加后的光因颜色成分不同,有的偏蓝,有的又偏红,色温就是专门用来度量光线颜色成分的。英国物理学家开尔文研究并建立了一个绝对黑体模型,加热后的黑体辐射出的光线颜色大致是这样的:深红色--红色--橙黄色--白色--蓝色,开尔文将加热温度和光线颜色对应记录成图谱,达到某光线颜色需要的加热温度即为该光线的色温,用绝对温度K来表示,色温越高时,光源发出的颜色就越偏冷,反之偏暖。
每一种可发光的光源物品色温都是不一样的,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可见光光源的色温大小如下:
1700 K:火柴光
1850 K:蜡烛
2800 K:钨灯(白炽灯)的常见色温
3000 k:卤素灯及黄光日光灯的常见色温
3350 K:演播室 “CP” 灯
3400 K:演播室台灯,、照相泛光灯(不是闪光灯)等…
4100 K:月光、浅黄光日光灯
5000 K:日光
5500 K:平均日光、电子闪光(因厂商而异)
5770 K:有效太阳温度
6420 K:氙弧灯
6500 K:最常见的白光日光灯色温
我们一天中的色温也是在不停发生变化的,摄影师应该都清楚同一个画面一天内不同时段拍摄画面呈现的效果是不一样的,譬如日出之前的色温是蓝色,日出之后的色温是橙色,中午的色温是白色,而晚上的色温是黄色等等,引起太阳光颜色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大气层的反射作用,而并不是因为太阳的温度发生了大幅度的改变。
这里强调一下对于书本、桌子、杯子等这些物品而言,它们是没有色温的,在生活中,只要物体本身不发光,就没有色温属性。但是当光源经过这些物体的反射光会改变环境的色温,例如蓝色物体反射的蓝色光,红色物体反射的红色光都会影响环境的色温。
手机的色温是什么?有什么标准吗?
本文开头我们说到照片经常出现“偏冷”“偏暖”的现象,其实色温是手机屏幕一个很重要的标准,通常是按照某个特定的白点去调整的,白点有 6500K(D65) 和 9000K(D90)两种。如果让物体正常表达自身色彩的话,照明的色温要接进正午太阳光5600K最好,但当色温上升到6500K(D65)左右的时候,出现的色彩会更加容易讨好人的眼睛,所以现在很多屏幕的出厂校准,就是对准的D65。以D65为标准,高于6500K说明屏幕色彩偏冷(冷屏),而低于6500K说明屏幕偏暖(暖屏)。手机屏幕色温厂商一般会针对各个地区人眼对颜色的适应度来选择的,譬如中国人一般会比较喜欢6500K,美国人一般会比较喜欢高于6500K色温的轻微偏蓝色调,日本一般比较喜欢低于6500K色温的轻微偏红色调。
什么是白平衡?白平衡和色温有什么关系?
光源色温完全不等于相机白平衡,二者正好是相反的。白平衡(White Balance)的基本概念是“不管在任何光源下,都能将白色物体还原为白色”。那什么是白色?这就涉及到一些色彩管理学的知识,白色是指反射到人眼中的光线由于蓝、绿、红三种色光比例相同且具有一定的亮度所形成的视觉反应。通俗的理解白色是不含有色彩成份的亮度,其反射光中红、绿、蓝三原色的比例是相同的为1:1:1的关系,白平衡的调整就是根据被调校的景物改变了这种比例关系。比如被调校景物的蓝、绿、红色光的比例关系是2:1:1(蓝光比例多,色温偏高),那么白平衡调整后的比例关系为1:2:2,调整后的电路放大比例中明显蓝的比例减少,增加了绿和红的比例,这样被调校景物通过白平衡调整电路到所拍摄的影像,蓝、绿、红的比例才会相同,使所成的像色彩显示正常。
白平衡设置色温,不是说你要求相机给你这个色温,而是告诉相机现在镜头前是这个环境色温是偏高还是偏低又或者是偏红还是偏蓝),当画面偏蓝的时候,白平衡设置色温是调高,目的就是为画面加入暖色(黄色),从而实现白平衡的效果。同理,当画面偏黄的时候,要把白平衡设置色温是调低,为画面加入冷色(蓝色),从而实现白平衡的效果。
我们用的相机中一般内置有白平衡设置选项,其中有自动白平衡、日光、阴影、阴天、钨丝灯、荧光灯、闪光灯和自定义,我们可以选择适合当前拍照环境的白平衡选项。当然相机内置的白平衡设置未必全面,在一些复杂光源环境下我们还可以使用自定义白平衡,这就涉及到一些白平衡校正工具,譬如常见的白平衡工具中就存在有个叫白平衡卡的色彩工具,以爱色丽(X-rite)标准白平衡卡为例;
这款爱色丽白平衡卡,这个白平衡卡看似只是一块简单的白色硬纸板而已,其实它可是大有内涵的。它可以确保在任何光照条件下都可产生准确、均匀的中性白,其光谱特性是呈中性的,其能让红、绿、蓝三原色按相同比例进行反射,使我们得到较为准确的白平衡校正。